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常遇春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13276
分享
418
粉丝
2695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常遇春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权臣燕帖木儿死后,又来另一个权臣伯颜独掌朝政。在他执掌期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早在蒙古灭金朝之时,蒙古贵族就大兴圈地之风,但是这不像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纯粹是霸占土地,将其私有变成农场,牧场,甚至猎场,城市里可没有作坊等着大量破产的农民去工作的。那时的圈地少则数百、数千顷,多则十万余顷。元末之时,土地的兼并更甚。大批的贵族、官僚通过赏赐、占夺的方式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寺庙、僧侣的占地现象也十分严重。《元史顺帝纪》载:至正七年十一月拔山东地土十六万二千余顷赐大承天护圣寺。广大农民就是由于上述原因丧失了土地,破产成为佃户,或者流亡。伯颜当权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多次缺堤泛滥,中原水灾,荒灾连年。顺帝元统三年(1332年),京师地区大水灾,饥民有四十多万人次年(1333年),江浙一带大饥,有饥民五十九万多户(注意:是户,不是人)。偏偏朝廷竟然不加救济,导致人口存亡相半,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悲惨景况。更兼各级官吏勒索不已,贿赂成风,民间将其等同于贼。蒙古统治者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还大量地掠夺人口,将他们叫做驱口,永生永世做蒙古人的奴隶。例如大将阿里海牙就曾在湖南没收降民三千八百户(又是户)为家奴这些驱口和马、牛、羊一样,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有的主人担心驱口逃亡,就在他们的身上施行各种记号,或毒哑,或烙足。驱口对主人有终生服役的义务——想不到在中世纪的中国竟然和古罗马一样的黑暗此外,中国人在遭受种种阶级压迫的同时,更有四等人制的民族压迫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将全国居民按种族、地域分为蒙古、色目(大致相当于成吉思汗西征时征服的西域一带的居民)、汉人(大致相当于原金朝统治下的居民)和南人(大致相当于原南宋王朝统治下的居民)四个等级,用法律条文作出种种不平等的规定。例如:蒙古人杀死汉人、南人,只需要当兵或罚银,蒙古人殴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不得还手,更不得聚众与蒙古人斗殴,只能指定第三者作为证人到官府告状,否则就要按律法严判如果汉人、南人盗窃,要在脸上刺字,蒙古人色目人则不用在政治上,汉人一般不能做正长官,南人则永远排斥在中央领导层之外凡此种种,民族压迫震古烁今。伯颜更扬言要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人、南人。后来,伯颜的侄子脱脱得到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支持,废黜了伯颜。顺帝起用脱脱为相,政治上一度清明。但是终究挽救不了元朝灭亡的厄运。他在国库空虚,灾荒连连之下,变更钞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又修改黄河故道,拯治水患,但是各级官吏乘机舞弊,贪污腐化,敲诈勒索,人民苦难不堪。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在颍上(安徽颍上县)揭竿而起,领导红巾军反抗元朝政府。几个月后,江淮一带,义军风起云涌。元末明初人陶宗旺在其史事札记《辍耕录》引用一首《醉太平小令》可以为证: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军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卖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明初大将常遇春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采石大战,渐露头角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然而自幼习武,长大后相貌奇伟,勇力绝人,是一个出色的神射手。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原地区爆发红巾军大起义,各地豪杰蜂起,聚众自雄。常遇春的家乡,就有豪帅刘聚拥众自保。二十三岁的常遇春跟随刘聚反抗政府,两年后,他觉察到刘聚多抄掠,无远图(《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认定刘聚终究难成大事。他听闻占据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朱元璋势力恩威日著,兵行有律(所引同上),于是决定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有关他的传记资料可参阅吴晗的《朱元璋传》。元末至正二十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当时雄踞濠州的红巾军郭子兴部,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郭子兴是白莲教徒,元末之际散财结识四方豪杰,1351年颖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刘福通倡导红巾军大起义,次年,郭子兴即与同党孙德崖等四人聚众起兵,于1352年攻克濠州城。郭子兴自称节制元帅。这一年春末,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部,很快就得到主帅的信任,郭子兴更是将一位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作为器重他的表现。1353年,朱元璋回乡召募兵马,扩张势力。1355年,郭子兴部攻占和州,朱元璋成为事实上的军事统领。元兵十万前来争夺和州,朱元璋率军击破元兵。郭子兴随即病死。此时,北方的红巾军势力正好如日中天,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建国号宋,年号为龙凤,另授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接管郭子兴的部众,朱元璋和另一位名叫张天祐的将领为左右副元帅,辅助郭天叙。这时正是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二十五岁的常遇春带着十几个好友向和州投奔朱元璋,路上困倦不堪,倒在田间休息,梦中见一位披甲持盾的神人叫唤他起来迎接君主,常遇春惊醒后,发现朱元璋正好领兵经过,连忙迎拜,请求归附。朱元璋以为又有饥民投军,虽然接收了他们,却不甚在意。然而当时的他不知道,正是这个常遇春,在往后的将近二十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中,为他立下了无数的战功,成为朱元璋的最出色的开国元勋之一。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引注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常遇春》)不久,常遇春毛遂自荐,请求当前部先锋,朱元璋说:你只不过是因为饥饿前来投军,希望能够得到食物充饥罢了况且,你还有故主刘聚在怀远割据一方,我这里怎么能够留得下你呢如果常遇春这时就离开了朱元璋,历史可能要改写了,然而听到这句话后,他不仅没有离去,反而叩头流泪说:刘聚只不过是一个强盗罢了,没有什么能力和作为假如我能够效命于明主你,虽死犹生朱元璋不耐烦地说:你愿意跟从我军渡江作战吗等过了长江,夺取了太平后,再说也不迟啊。原来朱元璋打算渡江作战,夺取长江以南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县)、集庆(今江苏南京市)地区。同年五月,朱元璋得到巢湖廖永安、俞通海水军的归附,他们为朱元璋带来了千艘战船。在击败元朝御史中丞蛮子海牙部队的封锁后,朱元璋决定出兵采石,继而攻占集庆。朱军(暂时以主帅为朱元璋,将其军队称为朱军)挺进采石门户牛渚矶(即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该地长江边有一座牛渚山,其北部突入江中,取名采石矶,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元兵列阵抵抗,朱军船只被阻,离岸边近三丈余,朱军士卒无法登陆。刚好常遇春驾着飞艇赶到,朱元璋见他威风凛凛而来的样子,便举令旗命他向前冲杀。常遇春应声而上,奋勇向前。将要靠近岸边时,他挥动长戈,直取岸上元兵。元兵捉住他的武器不放,常遇春竟然乘势一纵就跳上了江岸,只见他高声呐喊,舞动长戈,跳跃奔驰,冲入敌阵,元兵难以抵挡,纷纷逃避。朱元璋欣喜之余,忙命麾下将士乘势登陆。于是,朱军攻克采石矶,附近的元兵据点随即攻陷,朱军直逼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看法,他认识到这个勇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马上授予他太平总管府先锋的职务。在稍后夺取太平后,常遇春功勋卓绝,与另一位来自朱元璋故乡——濠州的将领徐达在军中都以善战著称。这时候,朱军将士的家属都留在和州,之前封锁朱军水师失败后的元将蛮子海牙率水师前来争夺采石,打算截断朱军的归路。获得情报后,朱元璋亲自领军邀击元兵,他命常遇春部署多路疑兵,吸引并分散敌军兵力,然后集中兵力准备狠狠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战斗刚刚打响,常遇春又率快艇攻入敌阵,将蛮子海牙的水师分成两部分,使元兵左右不能兼顾,朱元璋及时进军,纵火焚其连舰,元军被各个击破,蛮子海牙仅以身免(《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一》,上引同),战舰船只全部被朱军缴获。和州段的长江南北的水域由此畅通无阻。常遇春随即被调守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后来又率兵协助朱元璋攻取集庆,战功最为卓著。朱元璋占据集庆后,将其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提拔常遇春为管军总管(《明史常遇春传》作总管都督,今从《太祖实录》)。这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间发生的事,离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部刚好一年半,即得到了与徐达、廖永忠、及另一位朱元璋最早期的战友邵荣一般的重用——邵荣后来叛变,其事迹多被淹没,廖永忠的地位后来被常遇春超越,所以常遇春的地位历来都被认为仅次于徐达。二、较量吴兵、初战汉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早在上一年的九月,名义上的都元帅郭天叙及右副元帅张天祐曾尝试进攻集庆,结果双双阵亡。从那时开始,朱元璋就被部众推举为都元帅。现在他据有富饶之地,马上命徐达、常遇春领兵攻占镇江。同年七月,朱元璋自称吴国公,我们将他的军队称为吴兵。此时,朱元璋势力已经和盘据今苏州的张士诚势力相邻,彼此间的争战已经不可避免。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以贩盐起家。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率盐丁起兵,攻下高邮等地。次年(1354年)正月,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随后渡江南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皆在太湖流域一带)等地。十六年(1356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改称周王。及至目击朱元璋兵锋已及镇江,大有攻夺常州之意,于是派遣水师前来争取镇江。徐达先在镇江抵御周军,后又在常州再破张士诚部队。当年十一月,张士诚调集兵马,挟持七千吴军降兵攻击驻守牛塘(常州市西南二十里,又名游唐营)的徐达部队。常遇春前往救援,廖永安、胡大海等吴将先后赶来参战,与营垒里面的徐达内外夹击,周军大败,常遇春生擒周将张德。此时,朱元璋已经在应天府设置左、右、前、后、中五翼统军元帅府,他授命常遇春为统军大元帅(并没有指明是哪一翼的统军大元帅),及至次年(1357年)三月,吴兵攻克常州后,常遇春被正式任命为中翼统军元帅府的大元帅。四月,常遇春与徐达、桑世杰等进攻宁国,元军长枪元帅谢国玺弃城而逃,守臣拜布哈、杨仲英闭门死守,吴兵久攻不下。在战斗中,常遇春中流箭,但是他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投入战斗,朱元璋亲自督战,用一种名叫飞车的攻城装备猛烈攻击宁国城墙。元军无法抵挡,开门投降。吴兵占领了宁国,并得到一员大将朱亮祖——后来同样成为明朝的几个最为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但对广州地区来说,朱亮祖并不见得光彩到哪里去,只是这已经不是本文要叙述的内容了。随后,常遇春另外领兵攻陷马驼沙(今江苏靖江县境内,《续资治通鉴》作马驮沙)。五月,常遇春率师驻守铜陵(今安徽铜陵市)。池州路总管陶起祖前来投奔,他向常遇春详细汇报了池州城(今安徽贵池县,在铜陵市西南)的军事布防情况,并建议夺取池州。常遇春采纳,即日委派部将赵忠、王敬祖攻占池州东面大约六十里的青阳县(今安徽青阳县)。这场战役揭开了吴国公朱元璋与在其势力西南方向的另一个政权天完国争战的序幕。天完国领导人徐寿辉(1360),罗田(今湖北罗田县)人,布贩出身。元末时与另一个出身扑朔迷离的彭和尚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1351年秋季,徐寿辉、彭和尚和铁匠出身的邹普胜起兵反元。同样以红巾为标志,这支南方红巾军与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遥相呼应。攻陷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后,徐寿辉称帝,改国号为天完。他的部众在其后的数年间攻城掠地,天完势力最盛时部众数十万,领土范围几乎占据了整个湖广地区,江西北部、江浙西北部也相继纳入天完国的版图。徐寿辉的另一员部将明玉珍更是挥军沿三峡而上,准备夺取四川全境。此时,巢湖水寨豪帅赵普胜投奔了天完政权。这个在朱元璋谋渡长江夺取太平府(朱元璋占领太平后,改其名为太平府)时曾经归顺朱元璋的水军首领,骁勇无比,善使双刀,号为双刀赵。至正十六年(1356年)底,他据守池州,听闻常遇春派兵来夺取地盘,马上出兵来救,但是双方交战后,常遇春军胜出,吴兵进占青阳县。与此同时,朱元璋的一支军队由徐达率领,与张士诚军在太湖、常熟一带混战而另一支吴兵就由吴将胡大海率领,进入浙江地界——于是乎,我们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吴政权以集庆为中心,向东南,与周王张士诚相拒向东南以南,与浙江的元兵,可能还有浙江的方国珍争战向西南,则和徐寿辉鏖兵——只有北面,由于朱元璋还接受宋政权韩林儿的授勋,故此,作为北方红巾军一部分的朱元璋势力暂时没有来自北方的威胁,三路出击,诚为兵家之大忌,尤其此时的朱元璋势力尚未成气候,其内部统治也还没有最终稳定下来。相反,张士诚势力和徐寿辉势力则嚣张锐利,朱元璋这个新生的政权没有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好。然而,戏剧性发展的历史却是这样的:至正十七年(1357年)五月,太湖激战,张士诚军无功而退江阴会战,张士诚军溃败,大周势力尽失军事要冲七月,常熟大战,张士诚最有能力的大将,也是他的亲弟弟张士德居然兵败被俘,这个号称晓鸷有谋的勇将的损失对张士诚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打击。他认识到光凭自己的力量已经难以和朱元璋争一日之长短了,在得到张士德的遗书后,他决定向元朝靠拢——张士诚势力如此。天完势力更是发生了几乎致徐寿辉于死地的政变:渔民出身的倪文俊从徐寿辉起兵开始就显露出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他的野心也随之而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丞相之职也不能满足他对权力的欲望。在张士德被吴兵俘虏后的第二个月(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后向黄州(今湖北黄冈县)逃命。一直以忠心耿耿的脸孔出现在他的左右的陈友谅发动突然袭击,斩杀了倪文俊,并兼有其众,成为又一颗元末群雄中的新星。陈友谅(),沔阳(今湖北沔阳市)人,同样是渔民出身。曾经做过县吏,刚刚加入红巾军即受到倪文俊的赏识,在其麾下任簿掾(类似于秘书之职)由于他勇猛刚烈,战功卓绝,官位渐升至元帅,诛杀倪文俊后,徐寿辉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但是我们不要以为这是陈友谅的佐命之功,其实这场忠君戏不过是陈友谅迈向权力高峰的又一步而已死了一个倪文俊,徐寿辉得到的不是一个忠臣勇将,而是另一个比倪文俊更有野心,更心狠手辣的陈友谅——徐寿辉势力如此。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吴中翼统军府大元帅常遇春采纳陶起祖的建议,领水军攻克了池州。朱元璋的委任状又到达前线,这次是提升他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朱元璋在上一年(1356年)被反元的红巾军政权宋皇帝韩林儿进封为江南行省平章。他在自己管辖的地方设置行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又设行省行都督府,管理地方军事事务。后者最高的军事长官为行省都督,常遇春为马步水三军大元帅,地位自然超过先前的五翼统军大元帅。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全面负责浙江事务的胡大海进攻婺州,受到阻力,朱元璋亲率的大军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常遇春随行并以同佥枢密院的职务镇守夺取到的婺州。次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军围攻衢州(浙江衢县)。他首先是强攻,重重围困衢州城池,建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各种攻城器械,加紧进攻又采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城。都被元兵守将一一破解:用火焚烧吕公车,架千斤称钩懒龙爪,用长斧砍倒长木梯,修筑夹城防备地道等等。于是常遇春设奇兵,突然攻入衢州南门的瓮城——这是一种围绕在城门外的月形小城,用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也可以称为保护城,焚毁守军的军械火炮,然后又发动猛烈攻击——只是常遇春究竟如何设奇兵,则被史家略过不提了。这场战事足足进行了两个多月衢州守军难以支持,其中一名守将暗中出城投降,常遇春乘势攻入,衢州终于被吴兵攻克,收编接管投降的元兵精锐将士大约一万多人。更高的官职又在前线授予常遇春——佥枢密院事。十二月,常遇春乘胜挺进浙江大城市杭州,朱元璋发出告诫: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三》)——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一个小行童出身的,早年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吴王,这时所说的话,所发出的指令与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所谓文化界精英有何区别常遇春在杭州消耗了三个多月,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仍然无法克服。朱元璋决定召回常遇春,因为西南战线——与陈友谅(天完国徐寿辉已成傀儡皇帝,陈友谅成为实质最高领导人)的战事又再打响。1358年,陈友谅夺取了安徽军事重镇——安庆后,命双刀赵赵普胜据守。同年(1358年)四月,赵普胜出兵抢回在1357年被常遇春夺去的池州。朱元璋命令徐达专门对付赵普胜。赵普胜失败,池州再次被吴兵占领——这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间发生的事。徐达屡次击败赵普胜,陈友谅素来对赵普胜的骁勇心存忌恨,于是诛杀赵普胜,收编他的部众,再次驱兵前来争夺池州。然而,朱元璋早有提防,指令徐达和刚刚到达池州的常遇春:陈友谅兵马不久将会到达池州,你们应当用五千人守城,另外派出一万人马在九华山(今安徽青阳县西南)埋伏,等敌军兵临城下时,城上摇旗击鼓,伏兵乘机截断敌军后路,与城中守军内外夹击,敌军必然失败。果然,陈友谅军在吴兵设好伏兵后就抵达池州城下,吴兵按照事先的部署,击败陈友谅军,斩杀一万余人,俘虏三千多人。在对这些俘虏的处置的问题上,徐达和常遇春有不同意见。常遇春说: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明史徐达传》)徐达认为不可,他将情况反映给吴王朱元璋,等待指示。然而,常遇春却在一个晚上,命人将俘虏坑杀。及至朱元璋的释放手谕到达时,战俘只剩下三百人朱元璋很不高兴,将其余战俘释放遣散。他知道常遇春这种独断专横的手法会成为诸将效法的榜样,从而会进一步削弱君主的权威。考虑再三,朱元璋认为徐达的做法可以维护自己的君权,于是召集诸将下达了一道口谕:所有的将领都要受徐达的节制,不得擅作主张——这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第一次,也是当时割据群雄中的第一个最先发现并坚决、果断地处理部将擅权苗头的君主,在来着的对常遇春传记的叙述中,我们还会不断地看到朱元璋的智慧——统治权术。另外,我们又会接二连三地发现:朱元璋总是能捕获到第一手的情报,然后利用这些情报,准确无误地击败他的对手,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我们不得不做一番设想:或者这是明教教徒提供的。明教这个秘密组织对朱元璋(朱元璋是不是明教教徒难以确认,但从他将国家的名字定为明,我们可以得到某种暗示)的帮助没有出现在正史中,或者是史家的一个疏忽,也可能是明朝后来官方的刻意隐瞒。对情报的利用和重视更加促成了朱元璋对后来的锦衣卫的设置。这样说时,《常遇春》已经不仅仅只是写他的传记了,我试图通过它来展示在元末群雄争战中朱元璋最后获胜的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是以常遇春为重要线索的。

返回顶部